刚组建的第74军在抗战初期并不像后来的部队那样光辉耀眼,且受蒋中正的重视远不如其他部队。尤其是在淞沪会战期间,刚刚成立的第74军在蒋中正的心中并没有太高的地位,相比之下配资网,第71军则更受青睐。这是因为71军的87师和88师属于德制化部队,不论是兵员的素质、训练水平还是装备,都是蒋系军队中的顶尖。而第74军由俞济时的第58师和王耀武的第51师合并组成,整体素质相较第71军要差很多。
俞济时的第58师,最初是由新编第26师的残余部队和浙江保安团拼凑起来的,兵员素质与精锐的德械部队有着显著差距。而王耀武的第51师更是由补充旅组成,兵员的基础能力和装备更是无法与第71军的“中正式”相提并论。在武汉会战期间,尤其是王耀武的部队还在使用“汉阳造”,这种装备明显落后于第71军使用的“中正式”步枪。
这其中的差距显而易见,也难怪蒋中正在最初对第74军的重视程度不及第71军。即便在战场上,尽管第74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却屡次被忽视。比如,在兰封会战的野鸡岗之战,原本是第74军先突破敌阵,但战后却把功劳归于了李汉魂的64军,若不是当时薛岳有为粤军谋福利的考虑,蒋中正也未必会这么做。即使在武汉会战的张古山一战,第74军的58师在冯圣法的死守下几乎全歼了日军106师团,但第74军在战后的表彰中依旧未能得到应有的奖励。相反,汤恩伯的部队却获得了头功,因为汤恩伯的侧击战法令人震惊,连冈村宁次都对他的作战方式感到畏惧。
展开剩余74%然而,尽管第74军在最初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,王耀武却始终不甘心屈居人下,特别是他的第51师,在宜黄之战后,王耀武凭借着出色的战功获得了蒋中正的青睐,逐渐在军中崭露头角。经过几场激烈战斗,王耀武凭借着出色的指挥和战功逐渐赢得了上级的认可,开始得到重用。
不过,即便如此,第74军的首任军长俞济时还是面临了很大的挑战。俞济时虽然有勇气,但因为对下属过于严苛,未能完全获得军心。因此,在南昌会战后,俞济时主动提出辞去军长职务,希望能够返回蒋中正身边继续担任侍卫长。这一变化给了第74军一个新的转折点。
此时,接替俞济时的军长人选成为了蒋中正心头的难题。冯圣法,作为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,是有资格接任的,但他为人过于温和,难以约束74军的那些骁勇善战的将领。而王耀武,由于资历相对较浅,似乎也不太能服众。在蒋中正犹豫不决的时候,何应钦站了出来,力推王耀武接任。
很多人以为是蒋中正在宜黄之战后发现了王耀武并加以提拔,实际上,王耀武的提拔与何应钦有着很大的关系。王耀武在黄埔军校毕业后,在何应钦的手下服役,何应钦看中他的军事才能和人际处理能力,先后提拔他为连长、营长,最终在宜黄之战中被蒋中正发现。
王耀武被提拔后,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冯圣法的反抗。冯圣法心中难以接受屈居三期生的王耀武之下,因此,冯圣法一度提出要带领58师离开。最终,由于俞济时的影响力,这一切被阻止了,王耀武也在这场权力博弈中稳住了自己的位置。
随着王耀武的逐步稳固,第74军内部的权力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。王耀武通过巧妙的安排,使得各师的师长和副师长的任命都能符合自己的战略需要,最终实现了对74军的完全掌控。尤其是在王耀武通过张灵甫的调动,将58师的控制权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时,他的地位也变得更加稳固。
但尽管王耀武在军内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支持,特别是他对于部下的义气和信任,也让许多人对他心生敬意。然而,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,王耀武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面对极大的压力。最终,随着战局的变化和军事指挥的复杂性,王耀武的一些决策也开始带来难以预见的后果。
随着1944年2月王耀武被提升为第24集团军总司令,第74军的领导权发生了变化。李天霞虽然具备足够的资历,但并没有成为新的军长,反而是施中诚接任。王耀武的这一安排表面上是为了过渡,但深层次的原因却在于他对李天霞掌控74军的潜在威胁感到担忧。
王耀武的权谋可谓精心布置,但正如那句古话所说:“机关算计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。”王耀武虽然通过一系列巧妙的安排稳住了74军的领导地位配资网,但这些手段和权力斗争的背后,也为日后74军的失利埋下了隐患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